“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为破局‘产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现象提供了政策支撑。学院积极携手中小微企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共谋共生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保城在带领学校相关人员到企业走访时强调。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对接,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科研平台,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师傅进课堂等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一直是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试点高校,这代表着学校校企合作又迈上了新台阶,进入到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有组织育人的新时代。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推进“立地式”科研,发挥学校技术创新应用优势,推动产业端、学校端“双向驱动”,中小微企业科研创新服务、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融合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区建设贡献山科力量。
搭建平台,匹配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
由学校智能制造系、机械工程系联合山东科技大学以及星科瑞升潍坊分公司-山东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中试中心”于2024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学校积极对接科技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了技术需求库。学校以“重点引领、分类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省-市-校四级,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术技能积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四级四类”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项目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准确反映产业发展方向。
近五年来,学校投入超过3500万元,建设了人工智能视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虚拟设计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检测与智能制造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目前,学校已经拥有66个国家、省、市、校各级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中试中心”的成立,是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中心以星科瑞升潍坊分公司-山东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架构,依托山东科技大学孙林教授团队研发的“机器视觉检测与图像处理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学校智能制造系、机械工程系师生围绕光学筛选机产品试制、组装、测试及售后等企业产品研发及生产环节,联合组建了“非标设备设计”“结构组装”“自动控制”“视觉打光”“图像处理”“设备调维”等6个方向的技术服务团队。
这些团队在校内中试中心完成了光学筛选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测试工作,并将面向全国进行产品销售和应用,为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4年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博士行--智能制造技术揭榜挂帅行动
聚焦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常态化开展“博士教师企业行”“教师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交流技术合作等方式精准把握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充实技术需求库的同时推介学校技术成果。实现“企业有需求先查成果库,教师做项目先查需求库”的紧密互动格局,促进校企项目、平台、人才等有效衔接。2023年,徐晶博士团队以黄河流域盐地碱蓬为原材料,利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可控性与功能性开发研究,制得高附加值发酵产品,其中采用混菌发酵技术发酵鲜枝,制取高品质功能性发酵饮品;采用独有菌种发酵干枝,制取抑菌、杀虫、增肥多重功效的叶面肥。发酵后的固形物作为青贮添加,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实现循环利用。盐地碱蓬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可增加其经济附加值,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对黄河流域改良盐碱地,保护淡水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依托创新平台,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着力破解技术难题,产出一批技术成果,形成项目成果库。
优化机制,集聚中小微企业发展资源
建立了“政府主导,行校联动,校企协同”的平台建设机制,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建成山东省首个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引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创新平台设备、人才、机制等研发优势和龙头企业技术优势,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革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形成“1+1+N”,即政府+学校+N所企业的平台建设模式,产生集聚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横向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针对企业技术项目,学校专门出台取消事前审批、提高经费报销和研发设备采购自控额度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经费使用和设备采购效率。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科研活力。
打造了“平台资源共享、团队跨界协同、项目优势互补”的“立地式”横向科研新模式,近5年,学校为区域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65项,科研到位经费1.17亿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过2.11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新动能。学校入选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50所“服务贡献卓越高等职业学校”之一。
组建团队,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
学校以技术创新项目需求为导向,采取“高端人才引领”“教授+工程师”“跨界融合”等组队模式,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引进博士28名,柔性引进泰山学者、产业教授等高水平人才26名,柔性引进山东省高水平科研团队2个,吸纳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研发人员35名,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开展科研团队培育计划,根据研究领域对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进行重组升级,新组建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团队22个,入选山东省科技部门科技专家等入库专家90人次,科技人才库建设成效凸显。
汽车工程系燃料电池与储能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以刘慧博士为负责人,汇聚15名专任教师,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方向,为山东开元电子、潍坊轲控新能源、山东悍沃农业装备等企业开展铸件组分调控、储能散热器设计、PDU控制模块开发及纯电动拖拉机开发等技术开发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项,签订横向项目经费合同额142万元,到位经费50万元。
针对企业生产管理中遇到的设备、技术、管理等问题,提供精准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校企合作由“互补型”向“融合型”转变。汽车工程系为山东悍沃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开展的“25马力纯电动拖拉机的全新高压动力总成开发”项目,解决整机开发“电控技术”核心技术问题;“大型动力换向拖拉机的研发”项目,使动力换向和动力换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助力企业从传统“装配型”向“智慧农业装备”生产转型。纺织服装系与潍坊尚德服饰有限公司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开展校企“联姻”,共建3个研发团队,开展产品研发、工艺改造、标准开发等项目46项,企业经济效益增长4.6倍,助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型转变,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融汇,满足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
依托真实项目引领学生成长,平台研发人员担任学生指导教师,带领23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通过服务企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真实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徐晶博士团队基于“盐地碱蓬高值化开发利用”项目,指导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三等奖,依托项目学生创办5家公司。
孙靖宇团队讨论课题
“学院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我的潜能,依托学院的省级生物加工平台和市级酶与生物重点实验室,经过半年的潜心研究,利用微生态技术发酵盐地碱蓬,得到酵素液等高值化产品。”2021级环境工程技术班的孙婧宇说。
近3年,基于“科研育人”价值导向,学校将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179项,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85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回应了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推动学校成规模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技术创新项目,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培养了一批能够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英才学生,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助推科研”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双向奔赴”,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了“山科力量”。(海报新闻记者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