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下田直播 引近千人围观

2021-04-30 13:57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成都4月30日电(记者 王龙龙 通讯员 于盛澜)“怎么判断秧苗的好坏?一看长势,叶片是否嫩绿、整齐,二看有无病害……”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勇在大邑县水稻研发推广基地,通过网络平台直播介绍和培训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引近千人围观。

  据悉,本次直播活动是以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和四川省委组织部“科技下乡万里行”为背景,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林科学院、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及新型农业主体五方协同举办。线上直播培训会共历时1小时24分钟,据统计,在线观看最高人数达971人。与此同时,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首席兼科技下乡万里行25团团长任万军教授一行共3人在广安和南充线下进行技术指导,超300余人现场观看。

  图为陈勇副教授讲解育秧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雍玫君 摄

  科技下乡,足不出户共享技术

  “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搞技术培训,我们内心也很忐忑。”陈勇告诉记者,以任万军教授为带头人的水稻栽培团队长期关注水稻机械化发展,此前走访了很多平原区、丘陵区的种粮大户,发现部分种粮大户特别是丘陵区的技术不过关。在他们看来,当前年轻一代种粮大户对技术有迫切需求,不应当被空间或时间上的因素所局限。“其实他们是想学技术但是条件有限或者没学透很多技术要点不敢轻易尝试。”因此他们萌生了选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培训的想法。

  为了突出推广效果,在陈勇副教授进行线上直播的同时,任万军教授带领科技下乡万里行团队成员李万明研究员、雷小龙副教授在广安、南充进行线下指导和培训,实地指导了广安区的福万加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等3家合作社的水稻育秧管理和技术落实情况。

 

 图片为任万军教授实地指导育秧。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副主任张帆也表示对直播推广很感兴趣,“一方面,把生产现场与技术讲解充分结合起来,比我们传统开展集中式室内培训更灵活直观。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推广的成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观摩和学习。”

  陈勇表示,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扩大育秧技术的接受面,进而达到促进机械化育秧技术高速发展的效果。

  “我县要实现向农业强县跨越式发展,必然是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的宋小勤副科长说道。

  干货满满,协同推广育秧技术

  在此次直播中,陈勇根据过去4年水稻栽培团队持续指导和培育的两个典型新型经营主体的育秧技术和延伸产业链,介绍了水稻机械化育秧的育秧介质制备、种子处理、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壮芽、无纺布覆盖齐苗壮根、秧田水肥药管理等全流程的机械化育秧及管理技术,以及水稻育秧产业社会化服务规模与方式的转变。

  图片为陈勇副教授直播培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董文琳 摄

  记者了解到,除了对机械化育秧的系统讲解,陈勇团队还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小麦专家樊高琼教授和旭成种植合作社社长万富旭,分别对麦稻周年生产和种植合作社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针对小麦种植问题,樊高琼教授讲解了稻麦轮作周年高产高效下的小麦品种选择、茬口衔接和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并展示了该校育成的高效小麦品种蜀麦830田间情况。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四川特色的‘一站两主体四中心’协同推广机制。”陈勇说,“就是让技术专家、推广专家、研究生、新型主体走入田间地头,研发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种粮大户的生产力!”

 

 图片为樊高琼教授直播培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董文琳 摄

  心怀三农,直播培训反响热烈

  陈勇告诉记者,直播结束后,各方面的反馈也纷至沓来,一下播他便接到了乐至县一普通农民的电话,该农民在看到他的直播后,向他表达了“想搞规模经营,来现场交流学习”的想法。

  在场群众里还有多位农林高校学生,唐磊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级的研究生,全程参与直播培训的他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育秧技术也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听了陈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面的讲解,我深感学无止境,以后我的科研路还很长。”

  同样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贾媛丽是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研究生。她表示,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本次直播活动就是将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结合的良好示范。”

  “推广形式要不断摸索尝试,但核心还是技术!”陈勇表示,在“十四五”期间,他们将瞄准新的需求,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先做好卡脖子技术研发,再逐步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全省主要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