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我在三江源的“探月”之旅

2020-12-14 10:23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来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三个月有余,在这飞驰而过的时间里,我仿佛是在欣赏“月亮”。

  他们是含蓄害羞的“新月”,是内敛少话的“蛾眉月”,是天真无邪的渐盈“凸月”,是活泼调皮的“圆盘满月”。不论是什么形态的小“月亮”,内心都像透亮的眼睛一样无暇。不是天赋过人的伶俐,他们更习惯的是善解人意,是完全诚恳。

  做“探月”的接力者

  经过月余的岗前培训,8月20日,我终于来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成为高一年级748名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

图为南京邮电大学第22届研支团成员杨童。杨童 供图

  在第一堂课介绍我是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时,很多同学激动地问起从前支教老师的近况。“老师,你要告诉王老师我们超级想她!”“我超喜欢蒋老师\(^o^)/~”…我才了解到,原来这些“小月亮”很多也曾经是南邮研支团前辈们的学生,他们一直想念着教会自己成长的引路人。那个瞬间,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志愿传承的力量,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也要努力奋斗,感染更多的身边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一棒接着一棒跑,努力为下一棒跑出一个好成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有其独特的功能、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这样一所易地建设的公办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学,在校学生95%以上都是藏族孩子,大多来自玉树、黄南、果洛等高原牧区,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家求学,心理健康课程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我需要有规划地安排学期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嘿,很高兴认识你”“你是什么颜色的?”“做情绪的主人”“沟通的艺术”……尽可能为每一堂课赋予一个有意思的主题,首先唤醒他们对心理课的参与兴趣。

  深入“探月”之旅

  每次提前到班级作上课准备的时候,都会有刚下课的小女生冲过来抱住我,雀跃地问,“老师,这节心理课会讲什么呀,你悄悄先说,我会保密的”,或有男孩大喊“这节是心理课,真好!”。这是学生们发自内心对于教师和课程的反馈,是一股催人上进的动力。

图为南京邮电大学第22届研支团成员杨童在课堂上。杨童 供图

  我作为心理课老师,在肩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校内师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多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才能够尽我所能的给出有效切实的建议。但更多时候,那些寻求心理辅导的小孩,是需要一个可以倾听他们烦恼的对象,他们想讲出自己的内心苦恼,所以来求助心理老师。做好一个守信的倾听者,成为了我的必修课。

  带着思考去赏“月”

  心理课上,游戏活动的时间分配占比很大,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在游戏中,笑得很开心。在心理课堂上,我将不断寻找应用更多有意思的游戏,让他们在心理课堂轻松一回。“小月亮们”这种真实的情绪流露是动人的,快乐和幸福一样,都是会传染的,有时候即便自己连着上了3节课,身体很累,但看到他们完全沉浸在游戏中,我也会不由地放松下来。但如何巧妙将心理知识融入体验中,而不是简单玩游戏;同时管理好互动时的教学秩序,这些问题仍然在等待着我去解决。

  授课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第一堂课往往有很多遗憾,然后第二、三堂课会稍微好一点,到了第六、第七堂课,就渐入佳境。以“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这节课为例,头几节课中,在沉重话题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成为难题,之后使用电影案例、实际法条来进行说明解释,可以更好地引入话题,激发思考。好事要多磨,心理课也同样需要多磨多领悟。

杨童为即将上台表演节目的同学们做心理辅导。杨童 供图

  三江源就像一个小小的星球系统,我和其他老师们都是探索“月亮”之美的宇航员。我们一边努力挖掘“月亮”鲜为人知的超能力,一边向往探索广阔,希望能够带领“小月亮”一起去认识更大更远的世界,去探索更多元的自我,去丰富更深层的内心。

  好好欣赏和守护这些“月亮”,是这一年我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发挥自身所长,在“扶智”的同时,着力突出“扶志”,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引导孩子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展望未来,帮助孩子们点燃梦想和希望。在“探月之旅“中我努力向目标进发着。

  (作者:杨童,南京邮电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目前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支教,担任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老师。)